close
今天。
距離2012世界末日。
還有25天。
宜祭祀,忌出行。
———————————————————————————————————————————————————
今天突然想起前段時間報專業的時候我猶豫再三最終選擇的專業——商業藝術設計,其中主要包括服裝及工業產品兩個方面。
為什麼我要選擇這個專業呢?
我考量了以下的幾個我所感興趣的專業,其中就包括:建築(費拉拉大學、威尼斯建築大學、米蘭理工大學)、工業造型(米裡)、舞台美術設計(米蘭布雷拉)、商業藝術設計(布雷拉)。最終以興趣為主要出發點選了這麼一個專業。
但細想起來,我這麼個興趣或者說所謂天賦是怎麼來的呢?
好像追本溯源是由於我爸把我的畫冊給他的一些設計界的同學和朋友看,之後在他們對於我一部分能力的大力肯定下,我爸也對我的這所謂“天賦”加以強化,進一步充分肯定我的這個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的才能。
那那些東西算不算我的才能呢?這些東西我之前並沒有發現,甚至有些我也並不認為是自己的興趣或者才能所在。可以說,我爸在我的興趣愛好方面對我進行了直接的干預。雖然沒有禁止什麼,但是他肯定了曾經的我的一部分,於是本來自由生長的小樹有意無意間就向著有水澆灌的地方生長,但是我生長的方向是否有陽光、誰都不知道,因為太陽不總是在一個地方。
那麼,父母這樣的影響對孩子會如何呢?在這個社會影響下的孩子和未經社會熏陶的孩子相比、是在社會的淘洗中找到真正的自己呢,還是受到太多顏色的暈染失去了原來的本真呢?我無法回答,不過通過弗洛伊德對人性的剖析,似乎人性真的是可以分割成三個部分所看待的,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如果說純粹的個人興趣是本我欲望的糾集,那我感覺畫畫或者寫字並不能算是本我的範疇,因為這些(無論使用這些東西來表達事物也好,亦或是抒發情感)歸根結底是屬於人類在經過社會的熏陶之後才出現的表達方式,而這種表達的抒發,也是基於心理上的滿足。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應該屬於自我或超我的範疇。
如果上文推論成立,那麼興趣愛好應該是一種伴隨社會產生而出現的產物,那麼受到社會的認可是否是興趣的最終目標呢?
興趣是由人對社會的了解和認知、經過與其他的事物相比較之後甄選出來的,但是這種甄選本身也是社會的產物,我們對事物好壞的判斷的依據,如家長的言傳身教、少年時接觸到的社會狀況、本我對於某些事物的純粹自然或源於基因遺傳的基本好惡而決定的。
而家長在孩子興趣養成的這段時間所發揮的作用幾乎是最重要的。從孩子未出世甚至夫婦二人還沒有發生關系之前,夫婦二人的人生經歷、基因組成、社會地位就已經在影響他們未來的後代了。他們所帶來的是孩子生命的藍本,並且在孩子進入世界的初期組成了孩子最初世界觀的全部。
而因為父母二人在誕生孩子後自己也仍然處於不斷接觸社會從而更新認知的階段(其實人終其一生也都在做這一件事),所以當孩子思維逐漸構建的時候,父母本身的思維也在不斷構建,但是這兩者並不是完全一致的:由於思維構建的程度不同(這並不能代表大人就會比孩子更成熟,只能說在某些方面更加熟悉他所在的社會。但是這種已經建立的、相對穩定的架構一旦形成,在提高自身邏輯性的同時,也在阻礙者自己的發展。),使得這兩者出現偏差,而此時父母再對孩子進行這種以自己為中心的引導勢必會導致分歧和不理解。所以,我們可以認為,當孩子第一次因為你的引導(其實任何言語、行為都會一定程度上的引導孩子發展)而與你發生爭執時(不只是言語上的,也可能是還不會說話的孩子用哭鬧來表示不滿。),證明他/她應該已經擁有了一個對這個世界的初步構架。
對於這種初步構架,其絕大部分都是出於本我的原始欲望來構建的,只有少數源自於他們對社會的認知(因為認知能力本身也是在接觸社會時鍛煉出來的,所以剛剛進入世界的孩子認知能力和效率都是很低的。)
當然這也不能說家長一直都要對孩子的世界觀進行干預,當孩子的世界觀日益成熟的時候,出於人生經歷的不同,興趣自然也會產生並變的成熟,而這時候再對孩子進行主觀干預(即基於你的世界觀,或者說是對於你來說的“客觀”而產生的干預)就很容易適得其反,並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成熟,世界觀的完善,這種干預的效果也勢必越來越不明顯。
———————————————————————————————————————————————————
吃完晚飯,思路已斷,抱憾。 
arrow
arrow

    Weikang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